关于绘画过程的思考之一 车站与技术

 
                                                                                

                        《 一位智障者 》 10cm X 8cm                                        《 在车站一个睡着的男孩 》  7cm × 10cm                  《 车站早上阳光下看书的女孩 》  8cm × 4cm

铅笔纸本   2004 - 2005

 
 

         事情要追溯到03到05年,我高中时。那时为了练习绘画技术,每周会去三或四次北京站。大抵从晚上10点到次日凌晨两点。夜间候车的人倦怠了继而睡熟了,我贪图那些不同的模特,所以总要到那里去。

         我记得那时节最浪漫的是夏夜。风在夜色中轻轻的吹过,我独自穿行于灯火通明的长安街,天是暗红色,忽然北京站钟声响起了。每听到它,又望见远处它坚实的身躯。我总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时间错位感。东方红的曲调被沉重而宏大的钟声一个个音符的从历史的尘埃中再次展现出来。它,来自那个没有我的陌生的黑白时代,而今天我依然能在川流不息的人群中独自再次听到它。这声音如一双手一般,关照着北京站里那些匆匆的人群。

         在绘画时,我多会与那些被选定的模特边聊边画,我最关心的问题是,他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为何而来去?工作或营生是什么?等等

         至今回忆起他们有复原的军人,哭着将要分别的情侣,地方进京疏通关系的小官吏,挑着扁担的行脚僧,穿着暴露且俗气的小城的妓女,小本的商人,进城找工作碰运气的农民,放假回家的学生,多年寻人未果的流浪汉,来上访的可怜的人,说官腔的小公务员,以偷盗为生的地痞,吆五喝六的警察等等,似乎还有一些自己也不知在做什么,要做什么人。

         回想起来北京站如一本书,我每画一个人便如同读到一个不同的故事。我边画边听他们讲述,有时高兴,有时感动,有时气愤,有时无奈。我记得有几次我想帮助那个在我对面无助的只能向我诉说的我的模特。掏遍衣兜,只有几元饭钱。我递给他,说道:“也许还够买个盒饭吧。”见到的多了,渐渐的我体会到书本上所说: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是何等感受。

         多年以后,当我再次整理那时的记忆,我突然看清:北京站如同一个中国社会的缩影,在那里的时光是我绘画生涯中的一个转折点。我第一次通过绘画接触到绘画以外的真实世界。绘画也第一次成为我社会身份的一部分。在那里我不经意的发现除了上学之外生活有那样多的可能性。而我们彼此的一个个故事的集合组成了我笔下车站中的每一个人,组成了我们的社会。它太大了,以至于我穷尽一生也无法读完与读懂它。那一个个迥异的人生与滋味在那时那地使我那样着迷。不知不觉中社会这个概念渐渐与我的绘画产生了某种联系。